实习生 何锦奕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夏瑾
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,19岁的周小哲每天至少有一餐会喝汤,这是她自小养成的习惯。
去国外读书后,寒假回国,外公外婆会变着花样给她煲颇为费时的老火汤——五指毛桃鸡汤、椰子鸡汤、木瓜鲫鱼汤……“他们知道我在国外喝不到,所以只要我在家,他们就会特意花时间给我煲老火汤。”周小哲说。
一碗热汤是广东人每天必不可少的“仪式感”,更蕴含着深厚的中医药养生智慧。“煲汤的习惯都是家里人代代相传的,潜移默化中我就学会了。”来自广东湛江的85后女生蔡宛静说。
广东人日常用到的药膳形式丰富、品种多样,涵盖菜肴、粥食、糕点、汤羹、蜜饯等,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汤品与凉茶。汤与凉茶的魅力何在?广东人的生活为何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?中医对当代广东人生活的影响又有哪些新变化?
岭南水土孕育广东人的养生之道
广州市中医院妇科“潮汕大娘巾妇科”传承人、特聘专家王福强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介绍,岭南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,但由于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,岭南未能系统发展中医理论,因此水平较为滞后。
两晋至南北朝时期,许多北方官民为逃避战乱来到岭南,不少医家也到岭南行医采药。其中,东晋著名药学家葛洪在广州、罗浮山等地行医,创作出《抱朴子内篇》《肘后备急方》等医学著作,对岭南医学产生深远影响。葛洪也被后人尊为“南医之祖”。此后千百年来,岭南医家在内科、骨伤科等多方面持续开拓,不断丰富中医药体系,为中医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。
岭南地区湿热多雨,有利于中草药的生长。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戟天、何首乌、高良姜、化橘红等“粤十味”,又称“十大广药”。这些药材被收录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,因其药用价值高,在全国范围内也应用广泛。
“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环境也影响了人们的体质和生活习惯。广东人在实践中发现,只有顺应自然、善用本地资源,才能让身体健康、种族延续,在这片土地上扎根。所以他们就地取药、就地保健,中医药文化也渐渐融入了广东人的生活。”王福强说。
宁可食无菜,不可食无汤
在岭南生活的人容易出现“湿热困脾”的问题,表现为没胃口、肚子胀、消化不好;高温天气让人体水分蒸发快,会经常感觉口干舌燥,出现“津液耗伤”的问题。而饮汤恰是理想的调理方式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唤醒脾胃。
广东人会根据季节变换和家人体质,在汤中搭配不同食材和药材。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幸冰峰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介绍,春夏湿热盛行,广东人汤中常放冬瓜、薏米、茯苓等甘凉之物,以顺应气候、清热利湿,例如冬瓜薏米老鸭汤、蝎子汤等;待秋冬季,气候转向凉燥或寒湿,汤中便换了党参、当归、鸡牛羊肉等温补之物,以补气养阴、清肺润燥,例如五指毛桃炖鸡汤、花旗参炖鸡汤等。
按制作方式,广东的汤可分为滚汤、炖汤和老火汤。滚汤是快手汤,食材简单、三滚两滚即可食用;炖汤则要用到专门的炖盅,讲究隔水慢炖,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原味和营养;老火汤需长时间煲煮,经常是三五个小时起步,让药材和食材充分融合,既美味又具调理功效。
在广东,购买常用中药材十分便利,不仅医院、药店和药材市场有售,家门口的菜市场也可以看见各式常用中药材摊位。
“广东药膳文化的传承是比较好的,从父辈传下来的饮食习惯大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。”幸冰峰说。这种饮食传统不仅影响着本地人,也让许多来到广东的外地人,潜移默化地适应并接受了药膳文化。
出生于安徽的尚冰玉今年31岁,她在初中时随父母来到深圳生活。起初,习惯了重口味的她对清淡的广东菜很不适应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逐渐爱上了这种味道,“我会让爸妈做菜别太咸、太辣,因为我已经接受不了味太重了”。
尚冰玉原本没有喝汤的习惯,但她经常去潮汕的同学家吃饭。同学母亲经常煲汤,在汤中加入五指毛桃、茯苓等药材。受他们的影响,尚冰玉也开始自己煲汤。
凉茶“既不凉,亦非茶”
尚冰玉对自己第一次喝凉茶的经历记忆犹新。她当时感到嗓子痛、鼻塞,同学建议她试试癍痧凉茶。在学校门口的凉茶铺,老板从冒着热气的大桶中倒出一杯深褐色的凉茶递给她,她初尝一口,苦味瞬间冲击味蕾,“凉茶实在是太苦了,但同学说,多喝几口适应了就好了”。
在同学的鼓励下,她捏着鼻子一口气将整杯灌了下去。第二天起床,尚冰玉发现喉咙痛、身体燥热感明显消退,“凉茶虽苦,但药效特别显著”。
幸冰峰告诉记者,凉茶“既不凉,亦非茶”,而是以生性寒凉的中草药为原料、以清热祛湿为目的配伍而成。广东人一般只在身体不适时喝凉茶,例如吃完烧烤、熬夜后出现喉咙干痛等“上火”症状,会喝清热利咽的凉茶;若感到身体困重、头晕、大便不畅,湿气较重,则会饮用祛湿茶;若是口干鼻燥、小便短赤,则会饮用茅根茶等具有润燥效果的凉茶。
广东凉茶种类众多,按口味可分为苦茶、甜茶两种。苦茶主要包含辛、苦、寒、凉的中药,如癍痧等;甜茶则主要包含清润甘甜药材,如茅根竹蔗水、罗汉果五花茶等。
蔡宛静告诉记者,平时家人或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,会去药店请药剂师根据她和家人的情况配好药材,她带回家自己煎煮凉茶。如果没有时间煎煮,她也会买现成的凉茶。
“夏天家里小朋友上火、咳嗽,我一般会用罗汉果、陈皮煮水给他们喝。罗汉果本身带甜味,陈皮煮出来味很香,孩子比较容易接受。像我们大人平时熬夜加班,或者抽烟喝酒多了,咽喉不舒服的时候,也会喝点凉茶来调理。”蔡宛静说。
过去,坊间一直有“广东的凉茶铺比米铺还多”的说法。如今,从繁华商圈到社区老巷,凉茶铺依然随处可见。黄振龙、平安堂、清心堂、益清元、黎雪珍、徐其修、黎恩凉茶等都是广东知名的凉茶品牌。此外,王老吉凉茶、邓老凉茶等品牌通过工业化生产将凉茶转变为大众饮料,让这一岭南特色走向全国乃至世界。
广东中医药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新场景
王福强告诉记者,广东正积极推进民间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工作,通过系统地挖掘、整理、研究和推广,让这些散落民间的宝贵技艺得以保存。中医院还会特邀民间中医医生到医院“传道授业”,开设专科门诊服务患者,让民间中医焕发新的生机。
为弘扬中医药文化,推动年轻一代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传承。王福强介绍,广东正积极推动中医药进家庭、进校园。部分学校开设了中草药课程,教学生辨识、种植草药;邀请中医医生或专家走进学校举办讲座;组织学生前往罗浮山、西樵山、鼎湖山等地,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展中医药寻根之旅,通过实地探访深化对广东中医药文化的了解。
王福强介绍,新会的陈皮之旅、化州的橘红之旅等以中草药为核心的旅行路线,已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医药文旅项目,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药材生长、加工过程,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此外,广东多地开展中医药夜市,不少年轻人相约“中医养生局”,体验中医药特色美食、辨识中药材、感受推拿和艾灸等传统疗法。这种新颖的形式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广中医药文化,展现出中医药的创新与活力。
“中医药早已深深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广东人对中医药的信赖与眷恋始终如一。广东中医既传承千年智慧,也推陈出新,体现持久生命力。”幸冰峰说。
掌心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